AI生成、二创、盗摄…《哪吒2》爆火背后藏着哪些版权隐忧?专家科普……
由于《哪吒2》的爆火,衍生周边产品也层出不穷,但部分产品未获得版权许可,可能涉嫌侵权。大家经常会在朋友圈或是一些短视频账号刷到一些照片、视频,甚至是二次创作的视频,这些又会不会侵权呢?
截至2月10日中午,《哪吒之魔童闹海》累计票房已达82.7亿元,成为首部进入全球票房榜前31的亚洲电影。但随着电影的爆火与出圈,相关的版权问题开始浮出水面,例如有网友发现,有人在电影院公开拍照或是录像,也就是俗称的“盗摄”,还传到国外的网站上。
Q1:在看电影时“盗摄”,会不会侵权呢?
电影中的人物形象、画面、音乐、台词等,都属于版权作品,如果将录像投放至网上,甚至是用于商业牟利,当然是侵权的。除此之外,拍照片发朋友圈打卡,也是不允许的。
在朋友圈里分享,大部分人都觉得这只是一个个人分享的行为,但实际上从法律上来说,这已经算是向不特定的公众传播的行为,可能会导致一些未观影的观众,看到了这个画面觉得不是很喜欢,因此不去看电影,这就对片方产生了损害。其次,这不仅是对版权有危害,在电影院打开摄像头,打卡相机去拍照,其实也会侵害到其他观众的观影体验。
Q2:“二创视频”会侵权吗?
除了朋友圈,在抖音、视频号等网络平台上,还有不少自媒体或者MCN机构“二次创作”的电影短视频,有些视频还声明“涉及剧透”。对此,有律师与专业人士就认为,这类“二创视频”可分两种情况来分析。
首先要看二次创作的内容是否构成新的作品,比如在创作时只是用了一些公开的画面,公开的片段,并且这些片段是非常少的,大量内容都是自己的见解,自己的评议、评论,那么有可能这已经构成了一个新的作品,就不构成侵权;如果二创创作的视频不是新的作品,大量内容还是原来的电影片段、内容讨论,这就不是一个新的作品,构成侵权了。
在我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里面,其实是允许适当运用,但仅限于评价与介绍这个作品时进行适当引用,且要符合一定的条件,例如非商业用途,例如要适当的比例,例如创作出来的作品不能替代原作品的市场效应等等。现在我们经常能刷到的“几分钟带你浏览一部电影”这一类的短视频,一般是截取一些很经典的画面,配上一些速看电影的文字解说,其实起到的效果就是用这条三分钟的短片替代看原作品,这一种行为就肯定是侵权了。
Q3:AI生成的内容会侵权吗?
专业人士还分析,一些使用了电影的IP形象,结合时兴AI软件“二创”的内容,也有法律风险。
现在没有具体的规定,这还是一个具有争议性的行为。但我们要先了解,在AI上生成一张新的图片,如果和原IP图片有实质性相似的话,根据我们的侵权判定原则,实际性相似再加上接触的原则,很有可能已经侵犯了版权,版权风险还是客观存在的。
首先,最好还是联系版权方获得许可;其次,建议创作者进行二次创作时,选择公开的视频,而不是到电影院“盗摄”或使用尚未公开的电影片段;最后,建议自媒体的创作者,无论是使用AI还是自行二创,要尽可能增加自己作品的独特性、新颖性,减少对原视频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