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法治大讲堂:以“致良知”智慧践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诚信原则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法治深度融合,2025年8月18日下午,由中共河源市委社会工作部、河源市司法局、河源市法学会联合主办,中共和平县委社会工作部、和平县司法局、和平县法学会协办,和平县王阳明法治研究会承办的“阳明法治大讲堂”第一讲活动在和平县图书馆圆满举办。本期讲堂以“弘扬阳明文化,筑牢法治根基——以‘致良知’智慧践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诚信原则”为主题,吸引了市、县有关单位共140余人参与。
活动现场
聚焦主题:传统智慧与现代法治的深度融合
和平县王阳明法治研究会负责人范冬阳在致辞中表示,“阳明法治大讲堂”活动的创办,是河源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法治建设融合发展的重要实践。王阳明“致良知”“知行合一”的核心理念,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倡导的诚信原则高度契合——前者强调道德自觉的内生动力,后者注重行为规范的外在约束,二者融合将为基层社会治理和法治建设提供创新思路。
和平县王阳明法治研究会负责人 范冬阳致辞
本期讲堂特邀广东警官学院法学院商法教研室主任高达教授、广州商学院法学院执行院长唐犀教授担任主讲嘉宾,分别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当代的双重视角展开深度解读。
学术深耕:从历史渊源到司法实践的体系阐释
广东警官学院法学院 高达教授授课
高达教授以《〈民法典〉诚实信用原则解读与实践》为题,系统梳理了诚信原则的历史脉络。他指出,诚信思想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为现代法治提供了思想基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将诚信原则确立为核心准则之一,既是对传统伦理的继承,更是对民事主体行为的全面规范。结合具体案例,高达教授生动解析了诚信原则在合同履行、侵权责任认定等司法实践中的关键作用,强调其对个人、市场主体、行政机关的重要意义。
广州商学院法学院执行院长 唐犀教授授课
唐犀教授则以《以“致良知”智慧引领〈民法典〉诚信原则的知行实践》为题,从王阳明治理和平县的历史实践切入,挖掘传统智慧的现实启示。他提到,王阳明在任南赣巡抚期间,通过教化百姓、推行“十家牌法”等举措,将“致良知”的道德自觉与基层治理相结合,为当代法治教育提供了重要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诚信原则的落地,既需要法律刚性约束的“利剑”,更需唤醒个体内心认同的“钥匙”——这正是阳明学说对现代法治建设的重要参考价值。
共话实践:以文化赋能推动基层治理创新
河源市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庆铎强调,“阳明法治大讲堂”是河源立足本土文化特色、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并对办好系列活动提出三点要求:一是坚持正确方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密围绕河源发展中的法治需求,确保政治与学术方向不偏移;二是创新形式载体,突破传统讲座模式,探索线上线下结合、理论研讨与案例教学结合等多元形式,打造群众喜闻乐见的法治文化品牌;三是强化协同联动,推动主办单位、企业、商会等各方参与,促进研究成果转化应用,将研讨共识融入矛盾化解、社会稳定维护等具体实践,切实发挥文化赋能法治建设的实效。
本次活动是河源市在“优秀传统文化+现代法治”方面作出的积极探索。下一步,“阳明法治大讲堂”将持续聚焦法治建设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深挖阳明文化精髓,为推进法治河源建设注入更多思想动力与实践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