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诈10年他一直在路上:想尽一切办法守护好老百姓的钱袋子
发布:2017/10/27 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  浏览量:2605 

 

  “大家都生活在一个互联网社会里,电信网络诈骗手法不断翻新,要想不湿鞋,一定要先看看有没有水。每个人面对不明来电、不明链接、不明信息,都要三思而后行。我们不能眼睁睁地看老百姓把钱转给骗子,会想尽一切办法守护好老百姓的钱袋子。”

  ——朱嘉伟 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公安部反电信诈骗犯罪特邀刑侦专家、南粤楷模

  机场应该是朱嘉伟最熟悉的地方之一。1997年从警,做了近十年刑事技术工作之后,2007年,朱嘉伟开始专门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进行刑事情报分析和侦查打击,至今已整整10年。

  反诈10年,如今,朱嘉伟已经成为广东打击电信网络犯罪的代名词。2015年,他被公安部聘任为公安部反电信诈骗犯罪特邀刑侦专家,2016年12月获授“南粤楷模”称号,2017年5月,他获评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

  一年365天,260天都在路上

  这10年,不算长,却是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迅速裂变的10年。

  2007年至今,朱嘉伟见证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形势的快速翻新变化,也历经了从以往追着案件跑的疲累到主动预警拦截、为群众追回骗款的成就感。

  “现在,通过网络实施的诈骗的占比已经超过了传统的打电话诈骗,”朱嘉伟说,“比如冒充公检法诈骗,以往的单纯依靠电话进行诈骗,现在,微信、QQ等都被应用其中,诈骗分子甚至还制作虚假通缉令骗事主上当。”

  此类犯罪蔓延的速度相当快,随着公安机关打击的深入,不少犯罪分子将窝点甚至转移到境外。

  犯罪形势的变化对公安机关的打击又提出了新要求,境外设话务窝点,境外转移资金,受骗的却是中国大陆老百姓,如何守护好百姓的钱袋子?

  2010年,朱嘉伟首次走出去,参与公安部组织的“3·10”特大跨境电信诈骗案专案组,赴柬埔寨开展工作。

  “打击跨国电信网络诈骗团伙,更多是打法律仗。如何适应当地的司法程序?如何与当地司法部门沟通协作?现在我们已经摸索出了一套成熟的打击模式,到不同的国家去,我们都有不同的应对办法。”朱嘉伟说。

  7年来,他已经先后12次出境,端掉多个跨境电信网络诈骗团伙。近年来,由他组织和参与侦破的重特大电信网络诈骗案件达1400多起。

  仅去年,在公安部组织的11次包机跨国打击行动中,广东公安就7次出征,一年365天,朱嘉伟有260天都在路上,足迹遍布亚、欧、非多个国家。

  开启“组合拳”,反诈更专业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光靠打,很难根除。”朱嘉伟告诉记者。

  2016年,山东女学生徐玉玉被骗案引起了全国人民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空前关注。同年,广东全面建立省、市两级反诈中心,电信运营商、银行等部门及相关企业带着资源权限进驻中心联合办公,通过跨界联动、合成作战,实现以快制快、精准打击,开启了广东省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的崭新阶段。

  为确保省市两级反诈中心高效运行,广东省公安厅还牵头建立了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厅际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公安、检察、法院、通管、金融等23家单位“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目前,从事前预警防范,事中应急处置,事后综合研判、打击,广东从省到市,已经建立起一套自上而下,全方位、多部门联动的专业反诈体系。联席会议制度带来的反诈“组合拳”让电信网络犯罪“资金流”、“信息流”两大关键环节的查控难题迎刃而解。

  “这些都是我10年前想象不到的。”朱嘉伟说。

  在朱嘉伟的手机微信群里,曾经只有300多人的“反诈联盟”队伍也在不断扩大,甚至细分成了金融、通信、网络等不同领域内的反诈专家群。“这10年要跨的领域太多了,每次犯罪出现新形势,都要学一个新领域的知识,要学的内容太多了,”朱嘉伟笑道,“我们也越来越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