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兴安:长征精神成平安建设不竭动力
发布:2016/9/14 来源:长安网  作者:  浏览量:2622 

 

    湘江战役是长征过程中最惨烈、最悲壮,关系到我党我军前途命运、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重大战役。红军苦战7昼夜,突破了敌人重兵设防的第四道封锁线,渡过了湘江。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兴安县界首镇是当年红军突破湘江的主要渡河点。见证红军转危为安的兴安县坚持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政法各部门坚定理想信念、构筑精神高地,全力打造“兴盛之邦,安国之都”。

    纪念碑园抚慰英烈教育后代

    红军将士面对生死存亡的危险,浴血奋战7昼夜,终于以折损过半的惨重代价突破湘江封锁线。为纪念红军长征突破湘江这悲壮惨烈的一幕,抚慰英烈,教育革命后代,经聂荣臻元帅提议,国务院批准,1995年12月在兴安县城狮子山建成烈士纪念碑园。

    “灵渠让湘江和漓江交汇是第一次改变中国历史,湘江战役是第二次改变中国历史。”湘江战役纪念公园办公室副主任蒋艳玲介绍说。

    《法制日报》记者走进气势雄伟的烈士碑园,看着具有极高艺术感染力的大型雕塑,不免让人想起湘江战役中那场血与火、生与死、存与亡的一幅幅历史画面。

    碑园占地面积104亩,由主碑、群雕、陈列馆三部分组成。山顶主碑高30米,碑体以三支步枪造型构成,体现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主题思想;山脚是一座46米的大型群雕,雕塑以自然山石的造型雕刻了青年红军、女红军、游击队员、小孩四个巨大头像,头像之间,刻有“红军、道别、远征、渡江、永生”五组浮雕,生动地再现了红军突破湘江前后惊天地泣鬼神的各个历史画面。群雕是目前全国烈士纪念雕塑之最,具有撼人心魄的强大感染力。

    蒋艳玲说,目前,烈士纪念碑园已成为红军长征突破湘江战役纪念公园,先后被确定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以及“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等,成为全国重要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旅游观光区。

    除了烈士纪念碑园,兴安县还有华江水埠塘烈士墓、界首红军堂、红军墓等遗址。

    华江水埠塘烈士墓位于华江瑶族乡水埠塘村(原集义村)的一个山脚下,1934年中央第一纵队和五、八军团都在华江水埠塘村住过,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大力支持,特别是瑶族老大娘赵德英对红军更是无微不至地关怀。当时有12名红军战士牺牲在这里,赵德英便找来族人把12名红军战士的遗体掩埋好。每年清明节,她都来这里扫墓,后来90多岁走不动了,就叫孙子背着她去给红军扫墓。该墓较小,占地面积约10平方米。

    界首红军堂是位于界首渡口西岸的一座庙宇,原来叫“三官堂”。“三官堂”属砖木结构,建筑占地面积约160平方米,保护范围面积约3600平方米。“三官堂”紧临界首渡口,地势较高,周围无任何遮掩物,极便于观察渡口四周的情况,1934年红军抢渡湘江时,三军团及渡口指挥部就设在这里,指挥长彭德怀在这里不顾个人安危,冒着生命危险指挥战斗、指挥渡江,至今“三官堂”庙墙壁上仍是弹迹累累。后来当地群众为纪念红军,将“三官堂”改称为“红军堂”。

    金石红军堂位于溶江镇金石新文。红军堂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保护面积约600平方米。红军堂旁边有红军井、红军桥,红军堂内存有1934年朱德、彭德怀率领红军翻越才喜界、竹林界时用过的遗物。由于红军堂地处边远山区,交通不便,加之年代久远,又基本无人管护,现红军堂已破烂不堪,四周围墙已倒塌,大门已腐朽,园内杂草丛生。

    弘扬长征精神当好忠诚卫士

    湘江战役中,数万红军将士把自己的生命和热血永远留在了桂北这片红色土地上。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和平年代的新长征。“这场新长征虽然没有雪山草地、战火硝烟,仍然需要长征精神并从中汲取信心、智慧和力量,引导人们弘扬长征精神,继承并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坚定理想信念、构筑精神高地、培育良好道德风尚,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战胜困难和风险、解决新问题、创新业绩不可缺少的强大精神动力。”桂林市兴安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蒋世语说。

    兴安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政法队伍建设,主要领导亲自过问政法工作。仅今年来,县委常委会就5次专题研究政法事宜。该县坚持在弘扬长征精神中,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要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加快全面设防、高度协同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有效防范化解管控影响社会安定的问题,努力提升平安兴安建设能力和水平,提升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同时,广泛开展崇尚科学、反对邪教宣传教育活动,确保社会大局稳定、社会公平正义、人民安居乐业。

    兴安县人民法院结合队伍建设和审判工作实际需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积极塑造法官新形象,培育学习型法官,守好廉政防护线,完善管理机制,规范司法行为,大力加强法院文化建设。通过不断提升法院文化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在引领干警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的同时,推动法院文化“走出去”,该院文化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2015年荣获第三批“全区法院文化建设示范单位”称号。

    兴安县人民检察院把抗诉作为强化诉讼监督的重要手段,院党组坚持每半年听取一次抗诉工作专题汇报,公诉科坚持每周一次业务讨论会制度,开展每季度疑难案件辩论赛,全方位培养干警的法律监督能力。同时,建立部门联动机制、案件信息共享和反馈机制,从规范审查起诉程序和出庭公诉程序入手,认真把好案件事实关、证据关、程序关和法律适用关。2012年以来,共办理刑事抗诉案件8件,其中已判决7件,改判、发回重审7件,抗诉意见采纳率为100%,刑事抗诉率为8‰。

    兴安县公安局在打击犯罪的同时,主动服务群众,进村入户,上门走访,与群众面对面、零距离交流,倾听群众心声,体察群众疾苦,了解掌握群众思想动态和生产生活情况,实事求是、力所能及地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户政部门带上设备器材,进村入户为行动不便和困难群众办理身份证;交警部门实行错时上班、延时下班等制度方便群众办事,此外,还预约、上门进村屯为群众办理机动车年审和上牌事务,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

    兴安县司法局近年来重点打造了“兴安县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和“烈士陵园教育基地”、“清石园”廉政教育基地、“崔家中学毒品预防教育基地”等有品位、有影响力的普法教育基地,全方位地推进普法工作的深入开展。此外,创新开展社区矫正分级管理制度,创建了旅游调解委员会和灵渠、猫儿山两个旅游工作站,为营造良好的旅游秩序发挥了作用。兴安县司法局荣获2015年“全区司法行政系统集体二等功”。

    “从危难之际为民挡风遮雨,到星夜之时为民甘当路标,兴安县政法干警在灵渠边上唱响的是忠诚为民之歌,树起的是‘实干、创新、拼搏、争先’的精神丰碑。”蒋世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