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吴华,你在哪儿啊?”在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司法局社区矫正指挥中心,社矫股股长黄志惠打开视频互动系统,根据“三天两抽查”的规定,呼叫在册的社区服刑人员。视频电话接通后,一名三十岁出头的男子头像出现在大屏幕上,他是因赌博罪被判刑6个月,缓刑1年执行的吴华:“我已经到司法所了。”
“那你先到会议室来,咱俩聊聊。”黄志惠说。随着镜头的一阵晃动,吴华进入了会议室,黄志惠随即将信号切换到会议室的实时镜头,待监管员与吴华一起坐下来后,开始了对话:“先告诉你一个好消息,鉴于你这三个月的良好表现,社矫股决定给你记表扬一次。”吴华兴奋得直点头,随后向黄志惠介绍了自己目前“还算满意”的生活状况。
近年来,东源县司法局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将社矫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依照“有法律文书可证明属于社区矫正罪犯身份的均须接收,应收尽收”的原则,围绕“情况明,管得住,改造好”的刑罚执行目标,充分运用科学技术信息手段,打造了“互联网+”监管模式,目前在册的238名社区服刑人员无一漏管,重新犯罪率为零。
《法制日报》记者了解到,东源县司法局在社区矫正信息平台系统中,对矫正对象实行三天两抽查,并记录活动轨迹。同时,依托河源市司法局研发的社区服刑人员监管系统,采取电脑随机抽查,通过声纹识别和视频上传,实行全天候跟踪监控,大大解放了抽查的人力。
吴华说,社区服刑几个月来,他几乎每天都能接到社矫中心的电话。“电话不定时打过来,我只要不漏接电话,并且说话回应就可以了。我在社区完成8小时义务劳动或者遇到司法所人工抽查时,接听视频电话并上传对话视频到社矫中心,这是为了确保我没有说谎。”
“互联网+”已经深入应用到东源县司法局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管工作中。1月18日上午10时许,记者在东源县社区矫正监控指挥中心大屏幕看到,在蓝口司法所的会议室内,司法所所长钟友锦正在为集中学习的十余名社区服刑人员讲课。
东源县司法局副局长黄尔青介绍,东源县社区矫正监控指挥中心与司法所实现了高清视频联网,负责统一指挥协调和处置社区矫正工作突发事件,开展实时在线执法活动,并负责信息核查、实时监控、视频会议、巡查督查和视频教育学习,提高监管效率和监管能力。
“工作中总不免有些‘刺头儿’,或者刚来报到、尚不适应社区服刑监管甚至抵触的社区服刑人员,司法所工作人员难以处理时,我们社矫股的工作人员就可以通过视频对话与他沟通。如果一旦发生不听管教甚至动粗的现象,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个指挥中心实时指挥处突。”黄尔青说。
农副产品公司老总孔明文化程度不高,但是他在社区服刑期间,运用电子设备和互联网技术完成社区矫正的报到、教育学习仍然不是难事。他来到新港司法所,轻车熟路地在大堂“人脸指纹录入区”的摄像头前站好,身体微微向前倾,电子屏幕上显示出他的头像后,机器自动响起:“谢谢,已签到。”
黄尔青说,东源县司法局建立了人脸指纹录入考勤考核机制,启用指纹识别辨认系统,实现司法所全覆盖。“实行人脸指纹报到考勤机制,能准确辨识社区服刑人员身份,防止社区服刑人员找他人替代考勤逃避监管,同时也对司法所的工作起到了监督作用。”
记者了解到,东源县的社区服刑人员通过网上教育学习系统,可建立个人学习情况数据库并将数据包括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及时上传到县社矫中心指挥中心,达到以学促管、以学促改的目的。
在孔明的办公室,他请同事小刘帮忙打开电脑,并登录社区矫正教育学习平台,输入个人账号,就开始了每月8小时的学习。“都是一些故事警示片、动画类的普法故事、矫正纪律和相关的法律知识,就像看电影似的,还挺简单的。”孔明说,每看一个小时就要进行基本知识考试,总共10道题,其中5道选择题、5道是非题,只要60分就合格通过。
“虽然题目还算简单,但是偶尔还是会不及格,需要重新学习和考试。”孔明对此倒是坦然,他说,这种学习方式的机动性比较大,“我可以在闲暇时间完成,不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为了确保社区服刑人员自行完成每月8小时的学习,该系统还设置了定时拍照并上传功能。“如果拍的照片经过比对确定不是本人,那么他该次的学习就会作废。”黄尔青介绍,此举既严格落实8小时的学习监管,又能人性化安排学习方式和时间,越来越多的社区服刑人员愿意使用“互联网+”技术手段完成社区服刑的教育学习任务。 (文中社区服刑人员均为化名)
- 2025-05-15“典”亮企业 法护营商 ——连平县举办“法治益企行”主题...
- 2025-05-15紫金县司法行政系统法治副校长实现法治课堂 全覆盖
- 2025-05-15亮“典”不断!河源市2025年民法典宣传月系列活动启动
- 2025-05-15法润少年 | 违规骑车风险高 严守交规护安全
- 2025-05-14以青春之声,奏响法治强音 ——连平县“与法同行·青春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