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上午,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张虎到连平县忠信司法所“老吴调解工作室”调研指导工作,认为“老吴调解工作室”是社会综合治理工作的一个亮点,是一个群众信得过、叫得响的品牌,应向全省推广。
忠信镇位于连平县境南部,是粤赣边区商贸文化重镇,素有“河源第一镇”之称。全镇户籍人口5.9万人,常住人口6.59万人,流动人口近10万人。目前忠信镇共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18个,共有调解员115人。由于忠信地区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社情复杂,矛盾多样,而忠信镇调解员多为村干部及社会人士,有法律专长且经验丰富者较少,整体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对调解疑难、重大纠纷缺少专业指导。为充分发挥调解能手的引领示范作用和资深调解员的传、帮、带作用,提升辖区调解员化解矛盾纠纷的综合能力,2019年,连平县司法局建立了忠信司法所所长吴镜明同志的个人调解工作室——“老吴调解工作室”。
吴镜明人称老吴,现年55岁,至今已在司法行政岗位上连续工作了30年,2019年荣获全国模范司法所长荣誉称号。老吴在工作中坚持公平公正、依法调解的原则,找准矛盾的焦点和准情与法的结合点,把握调解工作的规范环节、细小环节、善后环节,特别是他创造的如下“四个方法”,已经成为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的利器。
一是“巧借东风法”。是指利用比较有威望的宗亲、亲戚朋友等人影响,通过多方努力,化解矛盾的方法。
1998年11月高莞镇中平村下围屋吴某彬等村民投诉本镇高陂村茶岗屋吴姓在高莞水库附近安葬了一座新坟,吴某彬等人认为这破坏了下围屋族坟的风水,且违反了连平县1996年颁发的46号文件的有关规定,老吴根据现场察看,认为这宗地坟纠纷不适用连平县46号文件规定范围。由于在调解过程中双方各执己见,互不相让,双方几度发生冲突。为平息纠纷,老吴找到吴氏联谊会会长协助调解,圆满解决了这宗闹了40多天的地坟纠纷,维护吴氏家族内部团结。
二是“对症下药法”。是指紧紧抓住争议背后的核心原因调解矛盾纠纷的方法。
2011年10月,连平县第二医院与忠信官陂社区巫屋3个经济社产生用地纠纷。接到交办案件后,老吴及时赶到医院了解案情。经过多方调查,老吴查清了事实:土地权属确实为巫屋3个经济社所有,但院方曾经办过用地手续,只是实际用地面积超过了办证手续所规定的面积,属于“少办多占”。作为一名“体制内”的人,老吴并没有偏袒同是“公家人”的医院,他一方面向院方指出其错误,同时,又告诉巫屋3个经济社,医院建住院用房是为病人服务的,是为包括3个经济社村民在内的千万群众服务的,希望他们能妥善解决问题。经过老吴反复调解,最后以院方一次性付清10万元补偿款化解了纠纷。
三是“趁热打铁法”。是指对事实清楚或双方当事人认识基本一致的纠纷及时调解,避免久拖不决使矛盾扩大或激化的方法。
2012年9月,黄师傅在一次架设电路时,事前没有与线路经过的屋主吴某沟通,便在张某家外墙打钻,不幸有孕在身的张某妻子恰好在当天流产。张某认为是黄师傅打钻惊动“胎神”导致妻子流产,要求黄师傅赔偿5万元。黄师傅难以接受,要求让老吴来主持公道。老吴了解情况后认为,黄师傅在动工前没有与张某协商,存在明显过错。他同时向吴某说明,“胎神”一说虽然是当地民间风俗,但没有法律依据。对于老吴的观点,当事双方均无异议。于是老吴趁机提出调解方案,在老吴耐心劝导下,双方最终达成和解协议:黄师傅赔偿张某24630元了结此案。
四是“降温处理法”。是指在当事人情绪激昂时,采用“背对背”方式处理,等到当事人情绪稳定后,因势利导,再做调解的方法。
2009年2月,忠信镇柘陂村民吴某在山场施工作业过程中,不慎损坏了新下村吴氏村民一座族坟,围绕族坟所在山场的权属以及赔偿问题,双方产生了纠纷。接到调解任务后,老吴考虑到当事人情绪比较激动,决定降温冷处理。他首先通过“背对背”的方式,逐一对当事双方进行调查了解,建议双方换位思考,然后待双方心情较平静时,再请到一起“面对面”商谈,经过多次磋商,终于使双方达成共识:由柘陂村吴某对新下村吴氏经济社地坟损毁赔偿3万元整。
老吴调解工作室自成立以来,成功调解各类矛盾纠纷98宗,成功率达99%。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成为化解各类司法疑难杂症的免费“专家门诊”。
- 2025-04-21我市一案例入选广东省2024年民事法律援助十大典型案例
- 2025-04-21河源市司法局到司法鉴定所开展诚信文化宣传活动
- 2025-04-18龙川县司法局开展基层司法行政工作 实地调研
- 2025-04-18连平县司法局举办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实务培训会
- 2025-04-18紫金县开展2025年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 普法宣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