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市和平县创新青少年普法教育模式
发布:2025/9/22 来源:  作者:  浏览量:475 

             一、背景情况

近年来,随着社会快速发展,青少年法治教育面临诸多挑战。传统的普法宣传多以讲座、展板等单向灌输形式为主,难以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导致法律知识入脑入心效果不佳。同时,校园欺凌、网络沉迷、未成年人犯罪等问题日益突出,亟需创新普法形式,增强青少年的法治意识和规则观念。

和平县司法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坚持法治教育从娃娃抓起”的重要指示精神,紧扣《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和“八五”普法规划要求,结合青少年群体的认知特点和行为习惯,积极探索“沉浸式+互动式”普法新模式,将法律知识与现实场景相结合,提升普法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通过对县域内青少年普法需求的调研发现,青少年更倾向于通过实践体验和互动参与的方式学习法律知识。因此,和平县司法局充分发挥普法工作牵头职能,联合法院、检察院、教育局等部门,以“庭审观摩+法治课堂”和“足球运动+规则教育”为切入点,打造特色普法品牌,推动青少年法治教育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参与”转变。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主要做法

1.打造“庭审+宣讲”双轨模式,增强法治教育震慑力

和平县司法局立足青少年法治教育需求,突破传统说教模式,依托法院审判资源优势,打造“沉浸式庭审+互动式宣讲”普法新机制,实现法治教育从课堂走向法庭、从书本走向现实的跨越。

在具体实践中,和平县司法局组织和平县阳明中学80余名高一学生走进和平县人民法院开展庭审观摩活动。一创新“真实案例+庭审观摩”教育载体。活动精心选取具有典型教育意义的因情绪失控引发的故意伤害案件作为教学案例,这类案件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具有强烈的警示作用。学生们通过亲历法庭调查、举证质证、辩论陈述等环节,实现了与司法审判的“零距离”接触。这种真实的司法场景体验,将抽象的法律概念具象化,使法治教育更具直观性和感染力,有效强化了警示教育效果。二是构建“沉浸体验+专业讲解”互动模式。在庭审观摩结束后,普法工作人员及时抓住教育契机,针对案件特点开展延伸教育。围绕“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主题,讲解如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合法权益;聚焦“校园欺凌”问题,剖析其法律后果和防范措施;结合“理性处理冲突”的现实需求,传授依法化解矛盾的方法技巧。这种“以案释法”的教学方式,将枯燥的法律条文转化为生动的案例教学,实现了从司法实践到法律知识的闭环教育。三是实现“知识传授+行为引导”质效提升。该模式突破传统法治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局限,通过真实司法场景的沉浸式体验和专业法律人士的互动式讲解,学生们学会用法律思维分析问题,用法治方式解决问题,推动法治教育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向行为规范引导转变。这种教育方式切实增强了青少年的法律底线意识,培育了对法律的敬畏之心,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构筑了坚实的思想防线。

2.创新“法治+体育”融合模式,激活法治教育新活力

针对青少年活泼好动、兴趣广泛的特点,和平县司法局立足于本地实际,积极探索“沉浸式”普法新模式,将法律知识融入体育运动,打造“法治+体育”特色品牌活动,成功开辟了一条寓教于乐、润物无声的青少年法治教育新路径。

依托青州镇中心小学“全国54校园足球示范学校”和县级“足球特色学校”优势,和平县司法局联合县法院、县检察院、教育局等部门,于2025年5月30日,在“六一”儿童节前夕,开展了以“绿茵场上讲规则,人生路上守法度”为主题的普法活动。

为实现青少年法治教育提质增效,活动通过三大亮点打造全新体验:一是治跑进绿茵场。创新采用“政法干警+足球教练+学生”混编组队模式,在激烈的足球比赛中,工作人员巧妙将法律概念与足球规则相融合:用“越位”类比“侵权责任”、以“黄牌”对应“校园欺凌”的法律后果、通过“红牌”阐释违法行为的严重性。这种“以赛释法”的生动形式,让学生在竞技对抗中自然而然地理解法律精神,培养规则意识。二是法律知识趣味化。赛场外设置互动普法知识竞赛和情景讲座,围绕网络打赏、家庭暴力、校园欺凌等青少年生活中的热点法律问题,精心设计生活化题库,通过知识抢答、模拟情境等互动形式,将抽象的法律条文转化为生动的实践体验。另外还特别设置的奖励机制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而工作人员的适时引导则确保了教育的正确方向,实现了寓教于乐与教育实效的有机统一。三是法治元素可视化。活动特别设计制作了30套“法治主题”专业训练装备,包括印有“守位前锋”“公平竞赛”等特色标语的球衣,标注法律小贴士的训练器材等。这些富有创意的法治载体,让学生在日常训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法治熏陶,实现了法治教育的常态化、生活化。同时,为确保活动效果最大化,活动还构建了“政法+教育+媒体”多方联动机制,通过整合司法部门的法律专业资源、教育系统的组织动员能力以及媒体的传播优势,形成了强大的工作合力。县融媒体中心对活动进行全程跟踪报道,通过线上线下同步传播的方式,将活动影响力从现场参与者扩展到更广泛的社会群体,实现了法治教育效果的多级放大。

(二)成效

通过创新开展“庭审+宣讲”和“法治+体育”两大品牌活动,和平县司法局在青少年法治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法治意识显著提升。通过“庭审+宣讲”模式让学生近距离接触真实司法案例,亲身感受法律程序的严谨和裁判的公正,深刻认识到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典型案例剖析与互动讨论相结合,学生们法律认知水平明显提高,法治观念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认同,为培养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新时代青少年奠定了坚实基础。

2.学法兴趣有效激发。针对青少年身心特点设计的“法治+体育”活动,将法律知识与趣味运动有机结合,通过法治趣味竞赛、法律知识闯关等互动形式,使枯燥的法条变得生动有趣。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法律知识,参与积极性大幅提升,学法热情持续高涨。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不仅丰富了校园法治文化,更让法治教育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有效激发了青少年的学法内生动力。

   3.社会影响广泛深远。通过建立多部门协同联动机制,整合法院、检察院、教育部门等专业力量,形成了法治教育合力。同时借助新媒体平台扩大宣传覆盖面,活动影响力辐射至家庭和社会层面,带动家长和群众共同关注青少年法治教育。这一模式的成功实践,不仅为全县青少年法治教育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更在全社会营造了浓厚的法治氛围,对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三、经验启示

和平县司法局在青少年普法实践中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为新时代青少年法治教育提供了以下三点重要启示:

(一)以小切口实现深渗透

针对青少年群体的认知特点和行为习惯,找准兴趣切入点,将普法教育与体育、艺术等特色活动有机融合。如在足球比赛中植入法律知识讲解、在文艺汇演中编排法治主题节目等,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传递法治理念。这种兴趣和教育相结合的模式,既满足了青少年的个性化需求,又实现了普法教育的潜移默化。

(二)以协同化提升效能

要破解部门单打独斗、资源分散的难题,应整合普法资源,建立“司法+教育+群团”多方协作机制。司法部门提供专业法律支持,教育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学校等单位配合落实,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工作格局。可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制作协作方案等方式,将分散的普法资源合为有机统一的“普法+”生态圈。部门既各司其职又密切配合,实现普法教育从“碎片化”向“系统化”转变,有效提升了工作合力。

(三)以新技术赋能传统普法

青少年普法应顺应信息化发展趋势,活用融媒体技术突破时空限制,如通过直播、短视频等形式对线下活动进行实时传播,扩大覆盖面。这种“线上+线下”的融合传播模式,推动法治教育从“一时一地”的局限中解放出来,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显著提升了教育的便捷性和持续性。

下一步,和平县司法局将继续深化青少年法治教育改革,创新教育形式和内容,增强法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持续完善工作机制、拓展教育载体、强化资源整合,推动青少年法治教育迈向更高水平,真正实现“让法治之光照亮青春之路”。